和讯财经端 注册

“空巢青年”缺乏归属感破茧成蝶还需多方呵护

2017-04-18 00:20:53 中国产经新闻 

  我国大城市“空巢青年”的真正问题不是独居,而是缺乏社交活动。面对社会上2000万的独居青年,社会也应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而不是让独居青年“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的生活状态蔓延开来。与此同时,“空巢青年”要学会与自己好好相处,在心态上把自己当成“大城市的奋斗者”。

  本报记者 于淼报道

  上有空巢老人,下有留守儿童,如今,又出现一群“空巢青年”,队伍浩浩荡荡,夹在中间。从前,说起“空巢”二字,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空巢老人”。而今,年轻人也被归纳到了“空巢”行列,形成了“空巢青年”群体。

  究竟何为“空巢青年”?顾名思义,“空巢青年”指的是那些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他们远离故乡、亲人,选择独居生活。他们通常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但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数据显示,目前,超过5800万人在中国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20到39岁的独居青年人数已达到2000万。

  如果说缺乏子女陪伴的“空巢老人”总令人唏嘘不已,那么“空巢青年”听起来则更加凄凉。于是不同的人对“空巢”这个词的概念便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对年轻人来说,“空巢”的状态是很普遍很正常的,不应该打上标签,显得太过悲凉;也有人反击,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孤独的滋味,一个人在繁华的大都市没人关心,享受不到亲情,严重缺乏幸福感。

  对此,有专家指出,单身青年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空巢青年”取代单身青年的流行,更像是一种社会心态。

  总之,不管用词是否恰当,在今年的毕业季临近之前,“空巢青年”这个词是抢先火了起来。

  实际上,“空巢青年”一词最初来自于一家电影公司的宣传人员在做一部电影策划的时候所想到的。工作人员在知乎发出关于“空巢青年”的帖子,之后,这个词却被许多报纸杂志引用。

  不难发现,从“北漂”到“蚁族”,再到如今的“空巢青年”,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总是不断地被贴上新标签,这些人通常受过高等教育,心怀梦想,工作体面。但在繁华的大都市,他们总是一个人吃饭、逛街、看电影,甚至一个人看病。为了消除孤独,他们与手机、平板、电脑关系最好,为了一个人在家有“人气儿”,音乐或者电视节目总要播着一种。假如没了电子设备,就仿佛失去了全世界,只能独自看着天花板等待黎明。

  归属感不强

  众所周知,不同于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巢青年”大多还是来自年轻人的主动选择。因为一线大城市工作机会多,不用拼关系、走后门,工作机会相对公开透明。即便没有高尚的家国情怀,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也大多都会选择去大城市奋斗。毕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空巢青年的出现,是跟我们的社会飞速进步分不开的。正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和飞速发展,城市劳动力的需要才出现如此多的"空巢青年"。”国家首批心理咨询师刘爱民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众多的人口,尤其是青年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梦想不断地涌入到城市当中来。而且,新时代、新的思想理念也会让这些青年具有更独特的个性,更自我的空间观念。这些都为“空巢青年”创造了条件。

  等到这些“准空巢青年”来到了大城市,慢慢地受各种原因影响便演变成了真正的“空巢青年”。

  然而,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教育专家陈志林对此表示赞同,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道,现如今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在城市居住房价、物价等各方面成本也相继提高,青年人生活的压力大,在生活中孤单和寂寞感强烈。从外地来到大城市,没有结婚、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总会觉得在这个城市是个外来人,受到排斥,所以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继而,演变成“空巢青年”。

  “选择独自生活的原因可能是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向往的城市,有自己不能割舍的工作,或是有与原生家庭的不同,有自己独有的生活哲学和审美。”心理咨询师王嘉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无论是哪一种,我认为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都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需要被关注

  有人认为,“空巢青年”确实滋生出了一些悲伤、孤独的负面情绪,但“空巢生活”也有着不一样的精彩,独居生活有很强的自主性,是一种精神和生活的态度,我们不能因为“空巢”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应该重视这其中整个的奋斗过程,学会享受生活。

  对于“空巢青年”,陈志林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年轻人成熟到进入,再到结婚,势必会有一定的空当期,那么在这个特殊的空当期,年轻人追逐的重心会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空巢”只是一个过渡的阶段,当然如果持续保持这个状态就会出现问题了。

  “这个群体的形成,需要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甚至全社会的关注,因为他们是特殊群体,是时代文明发展造成的产物。他们有着非凡的创造力,有惊人的爆破力,甚至有独特的想法,不错的专业技能,甚至还是行业的精英。从某种程度说,他们是为了理想而奋斗,有自己的想法看法,行动力,创造力,有使不完的劲!而独居的生活,给了他们很多的自由与便利条件,这也有助于他们肆意地消耗时间和精力。”陈志林明确表示。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是有很多的隐忧。刘爱民告诉记者,比方说,他们的情感沟通,在相对独处的环境下以及特有的独特个性还有各方面压力,会让这一群体有更多患上心理疾患的可能,如人际交往问题、心理抑郁等。而这个地带,往往会被人忽略。他们的郁闷,他们的内心往往缺少被理解,被关心,被呵护。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空巢青年”这一群体,既要看到他们闪光的一面,也要包容他们脆弱的一面。

  不要以偏概全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空巢青年”,普遍比较“宅”,不主动拓展交友圈。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大城市的“空巢青年”的真正问题不是独居,而是缺乏社交活动。

  因此,“对待"空巢青年",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性,更多的关注!更需要企事业单位甚至全社会的参与,年轻人忙事业没有时间谈婚论嫁,那么单位工会是不是可以通过举办更多的活动,来关注年轻人的精神生活!”陈志林表示。

  刘爱民也认为,我们需要及时关注到这一个现象!需要对他们有足够的关心。社会也需要及时给予这个群体的理解与支持,是他们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价值,让他们在孤独的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美好的未来。

  的确,面对社会上2000万的独居青年,社会也应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而不是让独居青年“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的生活状态蔓延开来。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首先,全社会要关注这种社会现象。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平衡区域发展,多建一些适合年轻人居住的青年公寓、廉租房、公租房等,帮助“空巢青年”改善生活条件,减轻生存压力;另一方面,要避免标签化、面具化对待,不要以偏概全,而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活动,搭建社交平台,鼓励年轻人走出“空巢”。

  而“空巢青年”在没人陪伴的时候应该学会与自己好好相处,毕竟,人生能有几回博?努力向上,活成生命本来应有的模样,在心态上把自己当成“大城市的奋斗者”。

(责任编辑: HN666)
看全文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空巢青年”缺乏归属感破茧成蝶还需多方呵护》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