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股票|评论|外汇|债券|基金|期货|黄金|银行|保险|数据|行情|信托|理财|收藏|读书|汽车|房产|科技|视频|博客|微博|股吧|论坛
您还没登陆,请先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点击"找回密码"
提示框提示框
提示框:

银行股的投资逻辑与方法,这篇文章讲的很好

简单说说关于银行股的一些投资逻辑。本文阅读的前提是对于银行业基本业务与商业模式的了解。银行业说难也很难,说简单也很简单。难主要在于业务种类,涉及知识繁多以及和宏观经济的相关性。简单则是在于银行的主要的商业模式――借贷以及基于借贷基础上衍生与发展起来的中间业务。投资一个行业之前,首先要明白自己的逻辑。明白自己想要赚的是哪一类的钱,低估、成长、反转、波动等等不一而足。确定之后再看看行业在近期以及将来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判断风险与问题对投资的影响然后再具体分析。

看过我之前雪球首页滚动图文推荐的汽车行业分析文章的人基本应该知道我的研究方式与风格。我喜欢尽量用详细数据与逻辑客观评价行业与企业。看汽车行业我花了一年的时间。但作为行业资深从业者,我看银行业已经很多年了。却始终没办法做到像对待汽车、客车、地产、家电行业一样利用庞大详细的数据与逻辑来详细分析评价行业与企业。

投资银行股的两种方法

先来看看目前投资银行股较为普遍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希望赚“低估”的钱,在行业里选择相对“低估”的标的,然后进行基本面跟踪与分析,若相对估值变动则调整资金到更“低估”的标的上。这里的低估加引号是因为,每个人投资者判断是否低估都有着自己的体系与方法。但在银行股上,很多人所谓的低估其实仅仅只是根据几个简单的历史数据来说明。或者是引用自己也不能完全理解的宏观数据来说明低估。坦白讲,我不太相信几乎所有的关于银行基本面的分析文章与报告。有两个原因:1、如果从基本面分析上看,银行企业涉及到的范围和复杂度十分可怕。仅仅一个宏观货币政策就包含无限的解读与分析。无论多么“严谨”的报告能讲的清楚的仅仅是小部分,而且这个部分里也经常能让人找出错误。2银行业的同质化导致各个上市银行业务经营层面的差距十分小。业内人士(如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做的判断也经常出错,对每个银行进行区分太难了。业内人们可能大概都认同招商银行是相对不错的银行,但却很难分清楚浦发和兴业到底谁比较好,谁的业务与经营相对他的估值是低的。所以,我没有办法采用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认同银行基本同质化的前提下,按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划分,依据市场认知剔除最差的,在群体里面简单参考历史估值进行搬砖。当然也可以在AH股之间。相对来说我比较认同第二种方法,因为本质上第二种方法赚的是既不是低估也不是成长的钱,而是波动的钱。在过去整个行业好的时候,赚成长的钱是比较有可能性的。但赚得大多数也是行业整体成长的钱。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赚成长的钱与赚低估的钱一样难。但第二种方法也有问题,做波动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上――行业的稳定性(避免快速下滑)与发生黑天鹅的概率要小。而且也要对行业有比较深的理解。

可行性研究

黑天鹅

目前银行业大多数还是以息差收益作为主要来源,很多中间业务本质上也只是借贷业务的变种。15年工商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为27%,招商银行为32%,兴业为22%,民生为31%.

看息差需要看资产与负债两个端口。从负债端看,现在存款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淡化了,资金的概念反而成为大家的共识。资金的逻辑是价高者得,谁能提供一个期限内可控的高收益,谁就有能力获得资金。从资产上看,谁拥有获得、创造、管理资产的能力,谁就能获得高额的收益。这实际上是资产推动负债的过程。这中间又涉及到风险的控制,证券与投行相对商业银行管理资产的能力较强,但相对风险也大。而银行经营的本质是经营风险,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银行和证券是合作大于竞争的情况。资产证券化就是合作的很好的方法,但这个方式也有很多问题,我们后面会分析到。从以上两个逻辑上来说,对银行业威胁最大的的就是互联网金融。

先说结论,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会造成银行业的快速下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对银行的发展产生有益的促进。银行的信贷业务风控的办法就是掌握足够的信息进行分析,以确定具体贷款的风险并采取措施。以阿里为例,阿里的“小贷”(包括速卖通上面的小额融资等)为什么做的好,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业务是在阿里的闭环生态体系内发生的,买卖的整个过程产生的所有信息包括过去买卖过程产生的信息都在阿里手里。因此做这块业务的信贷业务,阿里天生比银行有多许多优势。所以无论从速度还是效率上,阿里都远胜于银行。但劣势也很明显,首先,阿里不可能把其他所有交易都集合在阿里的平台上,无论是从原因还是条件上阿里都不具备。马云自己也只敢说服务于中小企业。对于大企业、大项目的信贷方面银行的优势也很明显。(之前阿里尽力通过各种渠道从第三方,例如政府、其他企业之类导入用户数据,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信息涵盖范围。但现在看来对信贷业务效果不大,看着趋势,阿里打算转型做互联网金融服务商了。)

简单的业务中获取信息是最重要的,分析处理过程反而不需要很多时间。但在复杂度增加的大的业务上,获取信息与分析一样重要。不只是人员,包括体系上,银行相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有绝对的优势。例如很多国际银行间的风控与结算网络,行业网络,阿里如果想要参与竞争也必须按照银行业拟定的规则与秩序来。如果不走寻常路,承受的是整个行业的压力。其次,从资金获取成本上,相比大型商业银行,阿里也没有优势。这个很多人不理解。只需要说两点:1,余额宝只是货币基金,不可以直接用于放贷。2阿里小贷的资金是阿里自己的自有资金,对于小贷公司,政府的要求只能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放贷,最多1.5倍杠杆,而且借款来源不能超过2个银行。最后,最最重要的是,银行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我看过阿里信贷工厂的文章,实际上也和阿里的朋友谈过。信贷工厂实际就是金融互联网化,利用互联网手段做金额而已,这点和银行做的金融互联网并无太大区别。不说经营风险这块阿里作为新手,而且经营风险相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业务。经营风险是重资产、高风险的业务,而且收益相对互联网企业也不高,从国外商业银行来看,银行只是收益绝对值高。相对收益率其实不如微软、谷歌这类的企业。而相对来说做金融信息服务商基本是没有风险的。美国商业银行就从来不担心互联网金融,美国银行互联网信息挖掘能力强反而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探索解决了投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两大难题。中国银行业主要是互联网信息发展能力较差,因此给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成长空间,实际上这种颠覆力量来自于自身。

稳定性:


银行业和宏观经济的相关性决定了,只要宏观经济不出太大的风险。整体金融危机不出现,商业银行并不会遭遇快速下滑。相对于投资银行,历年来在金融危机时,商业银行的表现一直好很多。

从商业经营上,我国的商业银行不同于国外的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不一样,经营逻辑也就不一样,风险与对风控的认识和手段也不一样。先不考虑中间业务,我国的银行模式基本就是借贷,也就是做资金的拆出拆入方,在几乎所有情况下是不介入基础贸易的(在处理坏账和质押物时例外)。但例如德国银行、日本银行、美国银行是可以介入基础贸易,银行自己本身就有可能是贸易链条的一方。在国际信用证上你很可能看到进口方、出口方是某国家某银行,但中国的银行几乎完全不会出现在基础贸易中。而借出的资金大多数情况下有着例如债权、货权的相关担保,所以风险系数完全不同。另外国外很多商业银行是可以做投行业务的,我们国家之前是不允许的(目前好像放开了一部分tmt行业投资),所以承受的风险和要做的风控也完全不同。因此,相对国外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稳定性会好一些。

从信用上看:这点我觉得不必多谈。不谈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城商行背后的大股东也是各地政府。这点上看来稳定性也比国外商业银行好一些。

从宏观上看:相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情况,我国的经济发展无论从现状还是前景上都还是比较好的。

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要单独拎出来点一下,随着息差的收窄,银行必然会寻求提升资产端的收益。也就是提高资产端的管理能力,资产证券化是很多银行提到的办法。但实际上,这个并不是新的东西。美国银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把房贷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了。最近几年,各个银行通过各种通道类业务进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与理财产品的对接,直接融资由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实际上,这个也是风险累积的过程。基础的资产风险在流转的过程中被一步一步地掩盖了,后手凭借前手的风控做业务,这个也是令人担忧的事情,需要我们进行持续的跟踪。

结论与补充

关于银行业投资方法我较为倾向于第二种还有一个额外的原因。对于企业,我倾向于对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组织能力等等做全面的考察。银行业普遍上企业文化较差,之前民生银行事件,大众觉得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在业界只是很小的例子。管理方面也是一样,行业赚钱的时候,谁做行长都能做的好,行业下行的时候才最考验管理能力。从以上两点看来,银行业内包括很多银行股投资者认为招商银行不错,都是有原因的。最后,组织能力上,银行业因为网点众多,组织机构庞大,信息渠道获取较难,考察难度也很大。

在第二种方法的实践上,之前雪球上云蒙加杠杆的做法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在对行业前景有清晰的判断与认识上,明白自己主要赚的是波动的钱。利用历史估值等数据做锚定并保持跟踪加杠杆也是可以的。因为银行股波动幅度小,这个有点类似投资外汇时候的做法。具体操作每个人有每个人具体的方法,都是比较简单的事情。但实际上,有能力能对银行业做深入分析的,也许会选择其他成长型的行业做投资,因为难度小的多。

对很多银行大规模裁撤柜员和网点,我也认为并不是坏事。其实一大部分的网点柜员并不能贡献超过银行付给他人力成本的收益,80%在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实际上只贡献了不到10%的收益。多利用智能化、网上渠道也是一件好事。这个不展开说。

====================================================================================

由于之前的行业与企业分析文章数据很多,篇幅太长,许多人反应阅读有些难度。但深度的文章本来不就是如此的吗,来雪球是为了投资交流又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所以这次银行业的分析就简单写写,行文上也比较粗糙,但逻辑基本上是呈现的较为完整。具体的业务与企业分析不展开,等以后有时间再说。

评论0条,1页
 
发表回复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