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

(2017-04-18 00:07:34)
标签:

天一阁

范钦

分类: 转发博文

作者:王迅

原载《周末》2016428

人气火爆的悬疑剧《碧血书香梦》通过一部绝世孤本、一座传承了几百年的古老书楼,引领观众走进江南水乡、幽深宅院中的传奇故事。在被男女主角纠缠于乱世的爱恨情仇迷得欲罢不能的同时,也有人在寻找那座藏书楼的真实面目。宁波天一阁,就这么出现在我们面前。

 

兵部侍郎范钦

坐落在宁波市老城区月湖之西的天一阁是一座藏书楼,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的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的故事,开始于范钦。

明朝嘉靖年间,宁波月湖边的范家诞生了一个男婴,族中长辈按照字辈排行,给他取名范钦。

范钦家境一般,可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范钦27岁时考中了进士,从此开始了20多年的仕途,江西、广西、云南、陕西、河南、福建等大半个中国都有他为官的痕迹。他最高做到了兵部右侍郎,相当于国防部的第一副部长。

他每到一地,总是非常留意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历来不甚为藏书家重视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正书、内部资料等。对于那些买不到的书,他就雇人私刻,光他雇的抄手一度就有20人。

嘉靖39年,正是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风云突变,范钦遭到了弹劾,萧索地回到了宁波。有人把此归因于权臣严嵩,主要依据是严嵩与范钦早就有过节,因为严嵩之子严世蕃在袁州为扩建老家之宅,想要霸占公产,时为知府的范钦毅然反对。

大臣范钦的生涯结束了,藏书馆馆长范钦的生活开始了。

最早他的书存放在宅中的书房“东明草堂”里。与其偏重于版本的藏书家不同的是,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故其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各种地方志、政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士人刻印的诗文集,颇有些“厚今薄古”之意。如《军令》《营规》《大阅览》《国子监监规》《武定侯郭勋招供》等官书,属当时的“内部资料”,一般藏书家即便有意收藏,也决非轻易可以觅得。

范钦和同乡藏书家丰坊是好友,常去丰坊的万卷楼借阅抄录。后万卷楼失火,受此打击的丰坊便将劫余之书卖给了范钦。范钦还与江苏太仓藏书家王世贞交换转抄罕见孤本,藏书数量大大增加,共达七万余卷,多数系宋明的木刻本和手抄本。

随着藏书的激增,“东明草堂”放不下了,嘉靖40年(公元1516年)前后,范钦“于其宅东月湖深处,构楼六间为藏书之所”。楼用砖筑成,与住宅建筑不相毗连。楼前开凿水池,使与月湖相通,蓄水备用。范钦把书楼定名为“天一阁”,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以水制火,希望古籍能够长久保存。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活到80高龄的范钦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他将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大儿子和二儿媳妇(二儿子已亡故)挑选。

大儿子范大冲放弃了家财,继承了“天一阁”藏书楼,并拿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费用。

从此开始,范家每一代都会出此题选出真正爱书之人,作为天一阁守护者。

天一阁地处江南,多阴雨天气,因此天一阁有“曝书”制度,就是把书籍一本一本拿出来晾。据说,每到晒书的日子,各房子孙必须全部到齐。

藏书最为头痛的是如何防虫蛀。据说,范钦早期的藏书也曾因虫蛀损失惨重,后来在书中夹放芸草(其香味被称为书香,能杀死蠹虫),才避免了损失。

范钦死前留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规矩,包括“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女子不能登陆,各房子孙人到齐方能开阁等。到了后来,他的子孙又添加了其他禁令,如烟酒切忌登楼,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不准擅自将藏书供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不能参加祭祀祖宗的大典……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堪称苛刻的规定,天一阁虽拥有丰厚的藏书,书香门第的范家却再没有出过一个大学问家,不少子孙从未登楼翻过藏书,甚至有些子孙成了文盲。

这不能怪范钦。也许一点点的漏洞和让步,就足以让所有藏书毁于一旦。

 

“被捐献”

乾隆37年(1772年),安徽学政朱筠借乾隆帝下诏求书之机,上了一道奏章,大意是说:明末以来,书籍散失很多,恳请皇上延请文士,搜集古书校辑成册。此话正中以文化人自诩的乾隆下怀,他任命大学士纪晓岚为总纂官,开始了工程浩大的《四库全书》编纂。

于是,天一阁等江南书楼,进入了帝王的视野。乾隆御笔一挥,得了,你们这些藏书大家,有好书都别藏着了,贡献出吧。

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训,到了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这儿,算是破了戒。

范懋柱的确不得不捐,而且从后来的书目来看,他捐得很靠谱。据历史资料记载,天一阁共进呈641种藏书,其中96种被收录进《四库全书》,377种列入存目。而且进呈的藏书中,各类抄本就有330种,品种和质量都很花了番心思。

乾隆很高兴,在圣旨中点名表扬说,“浙江宁波府范懋柱家所进之书最多”,“如浙江范懋柱等家,其裒集收藏,深可嘉尚”,“藏书家多,而必以浙江范氏天一阁为巨擘。”

天子的金口玉言,让原本只在浙江有点影响力的天一阁,自此在全国声名鹊起,成了民间藏书楼中一枝独秀的明星。

乾隆还派当时的杭州织造寅著来天一阁考察,因为他听说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 并无损坏,其法甚精”。不仅调走了天一阁的建筑图纸,还要烫建筑模型送去京城。

后来闻名于世的皇家藏书楼“南北七阁”,即紫禁城文源阁、圆明园文渊阁、承德文津阁、沈阳(奉天)文溯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就是依样画葫芦的作品。

 

树大招风

树大招风。天一阁珍贵书籍的遭劫几乎是与天一阁誉满四海的声名降临的。

清道光庚子之役(1840年),英军袭扰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大清一统志》及地理书籍数十种而去。

清咸丰11年(1861年),太平军进驻宁波的前后,当地窃贼乘乱,拆毁天一阁后墙,窃运大批藏书,当废纸论斤卖给奉化一个造纸作坊的商人。

民国初年(公元1914年),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奇迹般地由房顶潜入书楼,白天无声无息,晚间用小舟偷运。这一次几乎把天一阁一半珍贵书籍偷走了,奸商以高价售给洋人。

因为范家祖训,无事不得入楼,所以当这批书在市面流通很久之后他们才获知此事,书籍已经无法挽回。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张元济忧心如焚,积极筹巨资赎回了其中一部分,保存于上海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里,可惜这部分古籍最终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之中。另有部分阁书经多次转让,让一些文人收藏,最终流归北平图书馆收藏。

当时,版本目录学家罗振常是一家书坊的股东,曾读过流入书坊的一批阁书。于是,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将这些阁书全部做了记录,总计249种,虽然记得不甚详细,但每本书的序文时代、版刻印工均作叙述。这批书很快流入市场,不知所踪,但有这些记录,尚知其大概脉络。许多年后,他的女婿、版本目录学家周子美为其整理旧藏,编成《天一阁书经见录》,流传于世。

另有一位文人缪荃孙,窃书案发生后写信通知范家,又历经艰辛,精心编成《天一阁失窃书目》两册,记录被盗阁书1759种,并在序中详细记述案发经过,让后世以此为鉴。

0

阅读 评论 收藏 转载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