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彩陶图案中,就能找到起伏的山川纹、水波纹,这是古代人们对自然山川的体验。山水画真正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后期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画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灞桥风雪图 沈周 明代

杜牧诗意图 邹一桂 清代

苏堤春晓 董邦达 清代

葛稚川移居图
王蒙 元代

踏歌图 马远 宋代

山水画发展到隋唐开始繁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如:李思训父子,王维,毕宏,王默等。

五代绘画达到了中古绘画的新水平,它对绘画自唐发展到北宋,起着桥梁的作用。五代的山水画总的来看“并非盛世”但有个别画家的成就是突出的,能代表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最高水平的画家有荆浩、关全、董源等。

山水画至宋代,兴旺的景象前所未有,它向多方面发展,表现形式和方法也更加多样。北宋和南宋各有特点,如北宋多大山大水全景图,南宋常有山明水秀的一角之图。其中,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有: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等。

云壑观泉图 文征明 明代

浮恋暖翠图 王原祁 清代

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它之所以获得提高,在于画家的创作都从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获得了有用的题材。元代的山水画家有的学道,有的参禅,所以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发展到明清,形成了各种流派。元代山水画家有较大成就并起着较大影响的有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吾振等。

明代山水画较为发达,但画家趋向摹古,因而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二百多年中以“浙派”与“吴门派”为最有影响的画派。明代晚期是文人山水获得最发达时期,董其昌等华亭派兴起,推崇董、巨、倪、黄。董其昌本人在笔墨上有很大的成就,但此时整个画坛摹古风气益盛,出现偏重笔墨形式,画风日下。

绘画发展到明清之际,文人画可谓盛极一时,文人画几乎在画坛上压倒一切。杰出的文人画家,他们在绘画的造型、笔墨以致诗词题跋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艺术上更加精炼了。代表画家有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等“四画僧”,稍后有金农、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与之对立的有“正统派”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珲、王原祁等。

中国山水画追求形神兼备,不仅指自然景观本身形神,更主要的是指画家得到客观景观感染而寓意抒情,求象外之意的“意象”之形神。意象妙得是指在意象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是升华,这里说的景,不仅是指直接唤起感情的具体景色,而且包括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把握之后,因景生情、因情生意、因意立法,意法融而意象生的整个形成过程。

画家在对千山万水的观察写生过程中神与物游,心物交融,经过酝酿、加工,使客观形象变成“不了之形”,“不全之象”,通过意和情再造后的新的艺术景观跃然纸上。这景观实质上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处境、地位、才能、阅历、主张、学识和对整个世界。人生及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画家对美学观念的认识,探索和对艺术规律的追求。因而,中国山水画的水平不仅是画家心灵的写照,反过来又验证着画家对美的理解程度和审美观念的层次。如,古代逸士的山水画,多以表达“出尘”之意的清高,他们不止歌颂山水之美,重要的还在于以意象的景物之貌表达“不染红尘”的逸人雅士心境,是以景寄意,以毫写心的。每一幅山水画,都是作者综合审美观念的体现。

溪山真赏图 金润 明代

挥笔作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笔墨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不能有半点疏忽差错。每笔都要考虑以便解决形象问题、远近虚实问题、情感问题。古人讲“下笔便有凹凸之形”。笔的轻、重、虚、实、强、弱、浓、淡、干、湿都要恰如其分。因此必须集中精力,才有可能做好。

(1)勾线 

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分出主次先后,用重墨勾线(相对于整体来看)尽量明确、肯定。勾线用笔不可犹豫不决,要“稳、准”地画下去,遇有败笔也不要怕,一直把整体画面勾完之后,再进行调整。

(2)皴擦

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以及树干、建筑物的体面和质感,使画面丰富起来。“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

(3)点染

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染加以充实,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染,放在最后进行。染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不可大面积瞎涂,当留空白(即“活眼”)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点染一般需要进行多次调整,这时千万不可急躁,要待第一遍干后再进行第二遍,否则,容易出现脏、软、死等毛病。

(4)收拾整体

关于整幅画的进展规律,李可染先生归纳出一个公式,叫做“从无到有”,然后“从有到无”。就是一开始画面笔墨由无到有、由少到多地逐渐丰富起来,这时容易出现局部与局部的失调,也就是“碎”和“花”的现象。这时需要用小笔触慢慢地(切不可急于求成,大笔涂抹)调整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使各个局部集零为整,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要有一集结之处——“画眼”,犹如人的眼睛,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起着传神的作用。统一整体的目的完全在于突出“画眼”的存在。

(5)着色 

当墨色丰富到几乎有色彩的感觉时(一般要墨色画到90%以上),再考虑染颜色的问题。上色过早,容易夺墨。墨色充分后上色,较易取得“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锦上添花的效果。

微博关注

更多专题